志愿企业

“把公益助学长长久久做下去”
发布时间:2024-04-10 21:50:43      点击次数:324     
0


“把公益助学长长久久做下去”


“为广西玉林容县的中学捐款100万元”“为柳州的学校捐款100万”……旅澳华侨、世界广西妇女联谊总会副主席朱宁的手机里,存着很多为学校捐赠的证书照片和参与捐赠活动的合影。多年来,坚持公益助学已成为朱宁的习惯。她说,爱心助学,她参与得越多,感动越多,她想把公益助学长长久久做下去。

全身心投入公益事业

出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的朱宁,自1983年赴澳大利亚工作生活,旅居海外多年。多年来,她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从未减退。说起参与公益助学的“缘分”,朱宁讲了许多故事。

“我对教育领域的关注,始于我的父亲。”朱宁说,她的父亲曾经担任柳州高级中学校长。在朱宁的记忆里,父亲一直兢兢业业,专注于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。受父亲言传身教的影响,她一直想为柳州的教育事业做些有益的事情,为家乡贫困家庭的学生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。

旅居海外后,朱宁开始为华商回国助学搭建桥梁。因为曾在香港正大集团工作,朱宁认识了许多华商朋友。朱宁在柳州成长,熟悉当地情况。当华商朋友想要回国捐资助学时,朱宁热情“揽活”,在柳州侨联、学校和企业之间穿针引线,为家乡学校和华商相关基金会之间搭建桥梁,为家乡贫困学生吸引助学资金。从2017年开始助学到如今,朱宁一直全身心投入公益事业。

“最开始,我到许多偏远农村学校调研,总会感叹当地学生求学不易。每当我看到学生们求知若渴的眼神,我就觉得,助学路上遇到的困难都不算什么,我想尽己所能,为他们铺就一条更加宽阔的成长道路。”朱宁说,“目前,我参与资助的对象包括中学生和大学生,希望这些贫困学生在各个求学阶段都不会因为经济困难而失学。”

爱心传递不会停下

“读书能改变命运”“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,回报祖国”。这是朱宁对受捐助孩子说得最多的话。“这些话可能有些老套,但我的愿望就是这么简单,希望学生读好书,做好人,成为对社会、对国家有用的人才。”朱宁笑着说。

新冠疫情期间,朱宁虽然人在海外,但依然挂念着家乡的孩子们。疫情初期,国内防疫物资紧缺时,朱宁所在的香港志媚基金在海外紧急购置了4台口罩生产专业设备,并在广东省东莞市开始口罩生产。朱宁从中争取了8万支医用防护口罩捐赠给柳州的学校。朱宁在海外“远程遥控”订货、发货、物流配送等全过程,直到物资运抵柳州发放到学生手中。

朱宁说,每年最开心的时候,就是高考后自己捐助的孩子给她“报喜”的时候。每当听到孩子取得理想成绩、被理想大学录取的消息,她的心里有说不出来的满足。虽然已经过了退休年龄,朱宁热心公益、捐资助学的脚步并不曾停下,频繁往返于澳大利亚与中国、进行公益助学活动,如今成了她的“主业”。用她的话说:“我的助学事业才刚刚起步,这份爱心传递不会停下。”

教育后代不忘“根在中国”

“越过高山,越过平原,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。宽广美丽的土地,是我们亲爱的家乡……”给朱宁打电话,总能听到熟悉的手机铃声——《歌唱祖国》。对祖国家乡的牵挂,早已融入了朱宁生活的点滴。

朱宁说:“20多年前,当我第一次参加世界广西同乡联谊会时,我深刻感受到了同乡之间的浓厚情谊。我非常希望能更多地参与家乡建设,为家乡父老实现共同富裕尽一份力。”

作为海外侨团主要负责人,她时常组织侨界活动,逢年过节就与华侨朋友一起吃中国传统美食,唱中文歌曲,跳民族舞蹈。每次回到家乡柳州,朱宁还是习惯用地道的柳州方言和老乡打招呼、谈事情。对于在澳大利亚学习生活的孩子,她也时不时“念叨”:“你是中国人”“你的根在中国”。

“对于海外华二代、三代,我一直认为应当重视他们的中文教育,引导他们对‘中国人’的身份认同,帮助他们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。我负责的侨团也在探索更丰富、灵活的文娱活动,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。”朱宁说。


上一条:欢乐海岸携手公益盛典,为孤独症群体开放城市空间
下一条:新时代社会工作的新趋势新挑战新路径

返回列表